做给农民看、带着农民干、帮着农民销、实现农民富,是当前我市一些乡镇引导农民发展产业的通行做法。
引进一个,带动一批。“我家种了4亩软枣猕猴桃,前年光种苗就卖了四十多万元,去年见果了,卖果又收入近四万元。”7月10日,说起近两年的收入,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2组软枣猕猴桃种植大户祝世平笑得合不拢嘴。二十多年前,他就在村里第一个种软枣猕猴桃。祝世平说,窑沟村在选择主栽品种时,有成功也有失败。1992年前后,窑沟村引进种植寒富苹果、“北京一号”梨。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,苹果和梨单产下降,必须重新选择主栽品种。
2010年村里试种过大樱桃,因不结果放弃。后来又尝试种葡萄,因为劳动力成本太高作罢。经过多次尝试,发现有“第三代水果之王”美誉的软枣猕猴桃挺适合,管理相对粗放,一年只需在春、秋两季追一次肥即可,而且抗寒性极佳,冬天基本不用下架。这两年,村里最早种植软枣猕猴桃的农户都尝到了甜头。吉林、河北和山东等地的客商纷纷上门收购、洽谈合作。“现如今,窑沟村种植软枣猕猴桃面积达300亩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德介绍,村里准备用三年时间,发动有条件的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边角地栽种软枣猕猴桃,户均达到20棵以上,既能增收又能美化农家院。
培育一个,辐射一片。日前,记者在凤城市四门子镇人民村采访时了解到,由于某家庭农场与农户签下订单,该村不少农户都参与了香菇种植。村民孙贵发以前打工一整年,收入只有两万元左右。今年初,听说某家庭农场与村民签约合作,孙贵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。走进孙贵发新建的香菇大棚,一排排整齐的菌棒上开满了伞状的“菇花”。孙贵发和妻子,还有雇来的两名村民正忙着采摘香菇。孙贵发告诉记者,他家是第一年种香菇,但一点儿不愁卖,有家庭农场兜底包销。“6个大棚栽了6万棒香菇,每棒产香菇1公斤左右,预计能收入15万元,明年俺要扩大规模。”孙贵发乐呵呵地说。
如今,四门子镇农民种植香菇,不再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,而是围绕在家庭农场四周,联合起来闯市场。家庭农场具备接种、生产、烘干、储存全产业链条,解决了几个村上百名村民就业。农场与农户合作,以入股或承包方式,向加盟种植户提供生产资料、技术支援和市场销售渠道。目前,四门子镇9个行政村有8个村种植香菇,建设大棚389座,种植量由去年的220万棒增加到今年的400万棒。“按照每棒净利润2到3元计算,今年香菇收入相当可观。”镇党委负责人介绍说,农户生产方式的转变,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,迸发出了创新发展的澎湃活力。